什麼是成功?
你還記得上一次覺得自己成功是什麼時候嗎?活動圓滿完成?專案順利執行?產品順利上線?還是夢想完成呢?
我覺得不管是哪一種,他都會給你「好不容易」的感受,正是因為過程中的千辛萬苦,才換來了自己得來不易的勝利,回頭思考每一個過程,會覺得自己真的很棒,能做出這些成就,或是能想到這些解決困境的方法等,我相信這些心情都讓你覺得自己獨一無二。
然而在提及成功前,我覺得可以思考一件事情:「如果用百分比來分配這次成功的因素,你覺得自己的努力、決策佔了多少 %?這次的成功是因為你才成功的,還是有其他因素呢?」
為什麼成功的是你,不是別人?
「比較」,是我們身為人一定會經歷過的事情,不管是成績上的比較,點子、薪資、長相、成就等,我們無處都在比較,看到表現比我們差的人,你的想法會是:「我就是比你努力,比你聰明,所以才表現比你好」還是「我很幸運,才有機會贏過你」呢?
有成功就有失敗,這也是比較出來的,那為什麼是你而不是別人呢?在我們比較的時候,我們只會看到表現的結果,像是成績、薪資等,然而我們卻忽略了「公平」這件事。
你跟你比較的對象在起點上是公平嗎?起點包含了家庭成員、家庭薪資、家庭工作類型、居住地區等等,總的來說就是「環境」,環境不只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,更會影響一個人的「選擇」,有人從小不愁吃穿,可以安心讀書準備考試,有人從小就要幫忙家裡工作,連補習的機會都沒有,如果這兩個人同班,且比較一次考試成績,這公平嗎?如果考的比較高分,就代表你比對方努力,或是勝利了嗎?
才德思想
只要機會真正平等,那麼不僅只有才能與努力能決定一個人爬多高,而且成功將是個人的功勞,所有因成功而來的報償都是你應得之物
-成功的反思 117 頁
這也是本書很強調的一種思維,上流社會的小孩本身就獲得相對多的資源,父母從小就安排各類活動,甚至還能出國遊學讓自己的經歷更豐富,也因此在美國,就讀哈佛、史丹佛等頂尖大學的學生,還是以上流社會的小孩為主,而這些小孩則認為自己能上這些學校都是因為自己很努力,是不是在每個國家都是一樣的現象呢?
這是本書我很認同的一段話,如果不是完全公平的比較,我們也不能說成功都是自己的功勞。對上流階級的小孩,他們可能會覺得是因為資源他們才能成功,對於一般家庭的小孩,他們可能會覺得是因為資源他們才會失敗,反而成敗都多了一個藉口。
因此「比較是沒有意義的」,我們唯一相同的,就是一天是 24 小時,只是大家怎麼運用而已,我們唯一可以定義的,就是「對自己來說的成功」,你是否做到了比自己預期好的地步?是不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了?只有跟昨日的自己比較,那才可以做到最接近公平的競技,放過自己,也放過別人,只要制定自己的「勝利」並完成,我們就可以說自己成功了,因為對昨天的你來說,這確實是個「事實」,不要讓環境影響了自己的心境,也不要因為跟別人比較,而失去了自己人生所追求的意義。